简体中文

在大梅沙,看见碳中和的未来

2023.07.12

作者:中环报记者王琳琳

盛夏时节的深圳,山海之间的风在大梅沙吹得格外惬意舒爽。暑期的来临,让这片位于深圳东部的黄金海岸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但对于大梅沙的居民来说,蔚蓝的天空、荡漾的海浪、清新的空气、干净的街道、优美的风景,并不是吸引他们定居于此的全部原因。
一种有别于其他地方,融合得天独厚与人为努力的生活环境,才是促使他们牢牢扎根在此的终极密码。那就是——一种更低碳、更环境友好、更具参与感和行动力的社区碳中和范式。
7月的一天,家住附近的朱女士一大早就来到大梅沙万科中心,参加万科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第二季全国“梅”好生活季——“零碳开放日”活动。对于从事金融行业的她来说,日常的喜好之一就是厨余堆肥,看着厨余垃圾从有机废弃物到沃土原料,朱女士既释放了沉重的工作压力,也得到了浓浓的成就感。
同样家住附近的陈女士,带着自己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女儿也来到这里,参与举办的“二手市集”活动,她们准备了淘汰的书籍、漂亮的发夹以及自己品尝过、觉得味道不错的薄荷水。书籍的定价并不高,三元、五元、十元,并且成色很新。陈女士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能让书籍卖出去,真正流动起来。


2021年底,梅沙街道大梅沙社区入选深圳市首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社区(全市共3个)。2022年,《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大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尽管近零碳社区创建,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先例,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在山海之间的这片土地上,政府、企业、基金会、居民……各方力量都在为了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努力着。


大梅沙万科中心园区,一座碳中和的试验场

感受梅沙碳中和社区的建设,大梅沙万科中心园区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这座2009年建成的楼体,早在2006年设计之初就将绿色环保的理念深植其中。
使用“斜拉桥上盖房子”理念,整个建筑物如海平面升起般高高抬起,使得这里形成一个可渗透的微气候公共休憩景观——山海之间的风可以在楼宇之间自由穿过,下沉的庭院、水系、绿地、山丘组合形成丰富多元的立体景观。
还有悬挂式外遮阳系统、全场景使用的环保材料、屋顶光伏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开放空间的生态绿化、自然通风与采光……在这座获得美国LEED白金级认证和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的建筑里,巧思无处不在。


景观水池中两三个白色的圆形凸起,换一场景,成为下沉会议室“借”来的自然光;冰蓄冷空调系统,夜间用电低谷期制冰,白天成为释放冷气的来源,每年节省电费几十万元的同时,也没有影响到舒适度的使用。
一系列理念与设计,不仅体现了超前的认识与觉悟,也为园区向“生物圈三号·大梅沙万科中心碳中和实验园区”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平台。
除了建筑本身,在大梅沙万科中心,最亮眼的“减碳明星”是——黑水虻。


作为双翅目水虻科扁角水虻属的一种昆虫,黑水虻以其高超的蛋白转化能力(幼虫能够在8天内吃掉比自身重20万倍的厨余)成为人们青睐的对象。
万科公益基金会创新性引入“黑水虻厨余处理技术”,助力园区每日200千克厨余垃圾实现在地资源化。据介绍,这相当于年减排温室气体64.7吨,相当于种植了647棵树。
除了处理厨余垃圾,寿命只有4—5周的黑水虻在每个阶段都是“宝藏虻”。比如农业养殖、农业种植、医疗保健、能源等领域,人们均有关注和利用实践。
此外,基金会将黑水虻的虫粪就和绿化垃圾以比例组合,转化成为富有营养的有机腐殖质,肥沃了梅沙的园林和多个共建花园的土壤。
在中心屋顶,蓝天白云下,郁郁葱葱的绿色覆盖了整片屋顶,植被高低错落,向远方延展。香草植物区、沙漠植物区、瓜果蔬菜区……让人难以想象,这座山海间的农园,其实在一座现代建筑物的屋顶。


这座屋顶花园采用了“黑水虻—社区堆肥—共建花园”的循环模式,是深圳市首批社区十佳共建花园,实现了全园区厨余垃圾100%和绿化垃圾40%的在地资源化利用。
当然,无论是黑水虻的应用,还是屋顶花园的建设,都是大梅沙探索建立碳中和先行示范区诸多探索中的“亮点”之一。
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如今,拥有“智慧能源、绿色建筑、低碳交通、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生活方式、产业升级”7大功能模块,可输出设计咨询、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大梅沙万科中心,成为梅沙街道探索碳中和社区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存在。


多元共建,培育碳中和社区“低碳氛围”

碳中和社区建设,除了硬件上的升级改造,还有很重要的就是“软件”部分——社区居民意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为此,大梅沙当地的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居民个人等各方力量都做出了各自的努力。
梅沙街道党工委委员、党建办主任于凯表示,为了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深入生活,梅沙街道通过一系列措施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共建共享。
以社区活动为例,在大梅沙,居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多样的活动。如在大梅沙内湖公园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在海滨栈道举办梅沙生物多样性展览,发动居民参与共建社区花园等。开展的“梅沙自然观察年”系列实践活动,吸引居民群众提交记录5686条、物种超1200个。
为了推动低碳建设,梅沙街道还将其与改善辖区民生福祉相结合,用低碳的方式为民服务解难题,让低碳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于凯表示,为了解决电单车乱停乱放和安全隐患困扰的问题,街道推动建设了第一个光储充一体化电单车充电桩,通过削峰填谷降低电价,让群众受益;为了解决因“农家肥”气味难闻、滋生蚊虫等导致的邻里关系紧张,街道推广生态堆肥技术,将枯枝败叶、厨余垃圾等按科学配比发酵成的生态肥,获得居民普遍欢迎。
孩子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梅沙,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探索,在许多孩子心中种下了绿色的种子。
陈宇安是梅沙未来学校五年级学生。年龄不大的他,却有着丰富的自然观察经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树上长的”,各种各样的飞虫鸟兽、花卉植被,都是他观察热爱的对象。


在梅沙,政府部门、万科公益基金会以万科中心碳中和实验园区及其周边地区作为面向青少年、周边居民的社区教育中心,推出了一系列自然教育课程,并开发出厨余垃圾为主题的《“碳”寻黑水虻世界》、以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为主题的《能量循环大作战》、以有机循环物质流线为主题的《大梅沙神秘事件》等课程。开展“低碳校园”活动,培养垃圾分类的小小蒲公英志愿者。
而且,万科基金会还通过公民科学、社区参与等多样形式激活在地社区,培育社区“低碳意识土壤”。邀请文化人类学学者开展田野调查,呈现当地社会人文;举办“食物的智慧”主题活动,展示当地的食物智慧与社区温度;在山林湿地组织“自然观察大挑战”“打水怪”等活动,鼓励社区居民亲身触及身边的生物多样性,清除外来入侵物种。
如今,在梅沙,一股低碳生活共建共享、美美与共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


打造梅沙近零碳样本,助力盐田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市民生活和消费的主要场景,社区是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最基层实践场域。虽然与城市、国家碳中和建设对比,社区碳中和只是一个小场景,但同样涉及建筑、交通、能源等大议题。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梅沙正逐步呈现碳中和社区的雏形。
据了解,借助“黑水虻厨余处理技术”,大梅沙街道饭店每天产生的3吨厨余垃圾,全部实现循环处理。在碳排放数据监控方面,南方电网深圳盐田供电局也主动对接政府,联合深圳供电局信息中心,以“双碳大脑”平台为基础,建立近零碳排放社区指标体系,实现对社区各类碳排放数据动态监控。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旅游领域的“零废弃”建设也已经提上梅沙的“日程”。据了解,目前,梅沙所在的盐田区率先建成全覆盖的公共自行车慢行系统,“山海专线”接驳车也正式开通,市民可乘车抵达梧桐山森林会客厅。此外,在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的引领下,当地正引导海滨公园、东部华侨城打造成零废弃旅游景点,在雅兰酒店探索酒店零废弃,编制《酒店零废弃指南》,打造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的低碳氛围。

随着《大梅沙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发布,梅沙街道也明确了未来几年的8大重点行动。《方案》明确,在2025年前,要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减少能源碳排放量;增加绿色建筑面积比例,对既有建筑提升改造;配建绿色交通服务设施,助力绿色出行;提升社区绿化覆盖率,开展生态系统增汇建设;提升废弃物领域低碳技术,降低用水量;构建社区碳抵消机制,践行碳中和等。
这些行动均有具体的指标,其中包括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15项。在诸多举措的采取下,尽管离建成零碳社区的目标还很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疑,大梅沙展示的是最接近零碳社区的模样。


这份信心的建立,来自于多元力量的参与,也来自于下一代的成长。在梅沙,有有志于参与水环境保护的“梅沙民间河长”团队,有高校青年踊跃参与的点亮“大梅沙近零碳社区”创新行动,还有音乐、绘画等丰富多彩的近零碳文化艺术活动。
毫无疑问,挑战还有很多。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表示,如何用3年的时间绘制出这张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地图,并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推动全国更多地方参考、利用,是基金会聚焦的重点,也是面临的难题。
“我们希望利用自身资源和平台,吸引更多相关方参与进来,共同加入到践行‘双碳’战略的行动中来。”谢晓慧说。
于凯表示,梅沙街道作为盐田区推进“双碳”战略的主阵地,将加快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建设,全面深化大梅沙社区低碳试点示范,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提供盐田经验,做出盐田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APP

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1068050